“绵”在各类玉石中,或多或少都有存在,其表现为呈透明至微透明的白色云雾状、不规则网状、脉络状的浅色絮状物。“绵”有原生绵及次生绵两类:“原生绵”是玉料内天然生长的,“次生绵”是玉料原石在自然剥蚀,搬运中,常年暴露地表而受到岩块的撞击或开采玉料时的爆破冲击,所形成的“隐裂隙绵”或“撞击绵”。
“绵”实质上,也是玉料中微细孔隙或隐裂隙群所聚集而成,其中主要充填物为密度比玉质小得多的空气或少量液体,所以光线通过时就要发生散射或折射,使局部玉质失去透明温润的美感,而显现出微透明的絮状“绵”。
在黄龙玉的众多料石中,优质的水坑料、优质的山坑料都不会起绵;优质的料石当存在不均匀、玉质较差、偏粗的夹层时,或者常年暴露在干燥石而风化脱水发枯者,就常见起绵现象;当绵弱而不显时,用油养、人养都能消除。但枯绵、空隙绵、裂隙绵、网状绵,虽然油养隐绵的方法处理可暂时隐去,但当油质或水分发挥后,绵又会或多或少地重视。
“绵”的出现,如果仅在次要部位而且量少、微弱不显眼,对质量的影响不大,反而表现其为天然玉质。但出“绵”太多而明显,则失去了玉质的温润度和水头,大大降低玉料和玉雕件的等级档次。
在黄龙玉中,大凡优质水坑籽料、优质田坑籽料、优质山流水玉料、草皮料等玉料的“出绵率”都比较低,因其长期受水的浸泡,本来出绵的部位被水带入的矿物质交换、填充而无绵;而普遍的、玉肉薄的、玉肉厚度(脉幅)和形态变化,交错而极不稳定的,以及接近或出露地表而长期受风化、日晒的脱水厚皮“枯料”,或水流湍急而使籽料多受撞击者,其“出绵率”都较高。所以选货、挑料时,必须注重分区各种玉料,这是至关重要的。
任何玉种都存在有“绵”的现象,而不仅是黄龙玉独有。玉了有绵,从美观和净度上看是一种缺陷,但却又是天然玉石的一个佐证。